生命教育强调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生命观的形成,思政教育强调人生价值导引和社会价值塑造,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教育理念契合,均重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其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知。是以,推进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其感知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及助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成效。生命教育涉及内容广泛,包括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通过教育教学,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生命教育相关理论,感知生命价值,为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与此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为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奠定基础。其二,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将重点放在政治与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度较低,难以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推进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仅能有效消弭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也有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观,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思政教育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认知热情。其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就业形势严峻、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在应对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所带来的挑战时,易产生畏缩情绪,个别人甚至出现放弃生命的念头。基于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理想信念,尊重生命价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探究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高思政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为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师资支持。思政教师作为铸魂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其生命教育素养水平是影响思政教育和生命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拥有较高生命教育素养的思政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但是,当下思政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素养较为匮乏,成为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高效融合的“拦路虎”。高校应加大对思政教师生命素养的培育力度,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生命意识强、教学能力硬的教师队伍,以助力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其一,畅通校际间、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思政教师生命教育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利用平台资源拓宽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为有效开展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实际成效。其二,高校应定期为思政教师提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专业培训,帮助思政教师构建起较为全面的生命教育知识框架体系,并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珍爱、保护和尊重自身及他人生命。其三,加大生命教育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为生命教育相关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为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发展动力。
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政教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思政教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借助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以实践活动为重要依托,引导学生切身感知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思想素质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为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提供认知依据。此外,在高校践行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应加大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力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言行的影响,着眼于校园生命文化建设,依托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入挖掘其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增强生命教育的文化底蕴,增加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引导其正确解读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概念。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发挥思政课程育人效用。推进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其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树立个性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对生命内在价值的理解,结合学生特质,推动对生命教育本质的全新思考,并构建民主型师生关系,消弭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距离感。其二,践行因材施教育人理念。思政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立足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政教育现状,着眼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完善思政教育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学活动,以推动思政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其三,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要遵循生活化育人理念,将生命教育、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以提高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成效。其四,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可从价值论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明确生命的唯一性,以生命教育启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同时,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托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本质,鼓励其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以发挥生命价值。
形成多主体教育合力,构建生命教育媒体平台。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的育人作用,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一方面,高校应畅通家校沟通渠道,织密育人关系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专业的育人技能和丰富的育人经验。在教学育人环节,教师要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效和心理发展过程,加强家校联系,为家长获取学生情况提供渠道,共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营造积极育人环境。社会网络舆论对学生价值观具有塑造作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社会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形成正面舆论主导,积极宣传褒扬生命价值的社会事例,在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下,引导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除此之外,积极发挥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优势作用,构建生命教育媒体平台。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向学生和教师普及正确生命价值观,并将新媒体和数字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丰富思政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教学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助力教育改革。例如,在课前,要求学生登录生命教育媒体平台,学习指定专题内容,使学生提前了解生命教育知识,为顺利开展生命教育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平台自动弹出的广告窗口易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所涉及的负面化广告内容会对学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加大网络平台监管力度,严格抵制不良信息发布,以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