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坚持民生为大的基本遵循。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和政府应聚焦民生问题,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提升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答好新时代民生答卷。历史和实践证明,紧抓经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民生保障、增加人民收入、提升社会福利、助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激活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立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同时,要提高领导干部为民办事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明确民生发展目标,助力民生项目落地,不断提升民生供给政策的效能。此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和范围,减轻疾病负担,为老年群体、残障人士和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其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其二,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为指引。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明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群众生活实际调查研究,听取群众呼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其三,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要清醒认识到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觉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民生底线的工作原则。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系统工程,供给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钉钉子精神补齐民生短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堵点痛点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建设要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民群众的民生保障诉求多样,民生保障工作面临较大挑战,民生底线兜牢筑实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力量,才能真正实现民生底线目标。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作为发展动能,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民生工作的出发点,有效助推民生工作迈入惠民利民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只有将相关民生政策措施落于实处,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的引领作用,强化学习教育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完善考核机制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从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升其工作效能。
坚持总体布局的持续发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托幼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幼有所育”方面,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在“学有所教”方面,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使人人都有学习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在“劳有所得”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病有所医”方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老有所养”方面,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住有所居”方面,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人民居住得更舒适、生活得更美好。在“困有所扶”方面,要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稳步提升救助保障水平,对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要始终牵挂在心,让困难群体在关怀与自强中活出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在批判和反制历史虚无主义中深化高校‘四史’教育的案例教学研究 ”〈项目批准号:20JDSZK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