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宁夏篇章。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三北”工程建设地区的省份,承担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宁夏都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并多次就我区生态环保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蕴含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制度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的科学理念,赋予了我们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时代重任,为新征程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宁夏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锚定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关键节点”,坚持“六个统筹”基本原则,把握“九大战”重点任务,如期建成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时代以来,宁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环境质量方面,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2023年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首次获评优秀等次。生态保护方面,“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沙化、荒漠化面积实现“双缩减”,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林进沙绿”的省份。绿色转型方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十四五”以来,全区能耗强度降幅位居西北第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变得更足。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宁夏是欠发达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高度耦合的省份,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方面使命重大、任务艰巨。当前,我区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巩固提升、扩大成果的突破期,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的攻坚期,全区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脆弱,保护治理的难度大、成本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结构倚重倚能特征依然明显,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把“千秋之计”作为“千钧之责”,全力以赴抓保护、动真碰硬抓治理、持续用力抓落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新征程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坚决守牢“一河三山”改革发展基准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严格“三区三线”管控,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加强黄河保护和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确保母亲河健康安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细化落实“四水四定”举措,统筹抓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精心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全面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立足“一河三山”生态坐标和“一带三区”总体布局,整体推进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湿地保护、矿山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突出北部巩固提升、中部扩面增绿、南部护绿涵水,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推广应用“麦草方格”光伏治沙、“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生态治理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挖掘培育林草“粮库”“钱库”和“碳库”。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健全污染综合治理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实现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围绕做强做优“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抓好“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六权”改革,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新路径,打通青山有“价”、绿水含“金”的高质量转化通道。
切实筑牢生态安全“防护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坚持预防为主、常态管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抓好森林草原火灾、外来物种入侵、自然地质灾害、环境次生灾害等防范工作,着力提升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严格执法、科学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犯罪行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执笔: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