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与《宁夏日报》相伴的日子已近40年,幽幽墨香一直伴随着我。
至今还记得最初阅读《宁夏日报》的情景。
当年,住在煤炭矿区,邻居是教育科教师,他们跟我很要好。邻居每天下班都带回一沓报纸,在邻居的熏陶下我爱上读报。《宁夏日报》每一个版面都刊发有知识含量的短文,口语化、大众化、接地气的表达,实实在在写出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增长知识。那时的《宁夏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六盘山文艺副刊版面图文并茂,刊登精美的散文、诗歌、杂文、微型小说、文学评论、美术作品等。后来报纸越来越厚,彩页增多。每当拿到新报,就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迅速徜徉于精美的文字与诗意的语言里,那份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工作后,《宁夏日报》成了我的“精神伴侣”。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出差,那是2007年8月1日建军节,我在火车上购买到一份《宁夏日报》,有篇文章的标题醒目地写着《石嘴山不会忘记——子弟兵援建星海湖纪实》的文章,那可是我的家乡呀!“冬季的星海湖,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一顶顶单薄的帆布帐篷,岂能抵挡零下20多度的严寒?风沙、严寒、冰层、泥沼……这些阻碍施工的‘顽敌’,被铁军钢铁般的意志驱除,战胜,消灭。挖掘机的巨臂撼山震地。铲车的拱铲力让山丘移位,让大地变形……”泪眼读完此文,赶紧收藏起来,并写下一篇心得,投了出去。阅读多了就有想创作、投稿的欲望。我研究每一个版面,用口语化、大众化、接地气的语言去表达,写出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向《宁夏日报》投稿,却石沉大海,之后我通过比对,才发觉自己的作品不符合刊发要求和标准。《宁夏日报》用稿严谨,有原则,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尊敬。
这些年,六盘山副刊把开门办报更加落到实处,编辑老师大力推动本土作家的创作,深入基层,手把手、一对一指导、帮助作者修改稿件。很荣幸,2024年7月我在六盘山副刊上发表《借宿时光》,是编辑老师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帮我反复修改,最终定稿的。我将刊登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对于编辑修改的地方更是细细琢磨,真是受益匪浅!感谢编辑老师,圆了我的梦,愿《宁夏日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