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可忽视,其与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一样,承担着为学生输送精神养分、留下思想启迪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对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综合思想政治素养,是实现铸魂育人的重要路径。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思想教化、价值引领和政治宣传作用,努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融合价值
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着传承和创新双重任务。将红色文化资源巧妙融入思政课程,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堂感染力,使思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从而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能够正确引导高校思政教育方向。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把握正确育人理念、坚持正确育人方向,进一步明晰“为什么教”和“为谁教”的时代要求,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确保思政教育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与此同时,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革命战争的遗迹遗址、英雄人物的奋斗历程等红色文化资源均可为思政课程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其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进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能够为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不断引导大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譬如,红色文化资源中存在着诸多激荡心灵的红色故事,将其引入思政课堂,能够增强思政教学内容的故事性,生动阐释思政理论内涵;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类文艺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均有着新颖的叙事形式,有利于打破高校思政教育的原有模式,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印象,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
另外,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政课堂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实际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借助数字技术在教学形式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与突破,但总体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并未发生实质性、根本性转变。红色文化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涵盖文学、音乐、美术、影视、舞蹈、话剧、小品、文化活动等多种表达形式,能够充分拓展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外延。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红色文学经典、观看红色电影、绘制红色美术画作、参加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等,让他们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内涵,培养自身对红色文化的审美认同和文化认同,激发其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在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增强其思想政治素养。
概言之,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程中的融入,对教育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历史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人、资政育人的优秀载体及工具,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至关重要的文化资源及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挖掘红色元素,丰富思政课程内容。讲好高校思政课并非易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要舍得下苦功。为此,思政教师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知识水平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详尽研究,识别出具有教育价值的红色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精心编排,使其既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也符合思政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增强学生的思政学习动力。
高校思政教师还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定期评估和调整课程设计,确保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传达,从而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思政教育影响力。以课程“大凉山的红军长征”为例,教师需要对长征中过大凉山的具体历史进行详细研究,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系统整理,识别出那些展示红军不屈不挠精神的关键事件。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以红军过大凉山为背景的思政课程项目,让学生通过团队讨论等互动形式,思索红军的战略选择和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红军过大凉山的虚拟场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体验长征路线和艰苦环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确保思政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加强实践教学,增强红色教育体验。信息化时代,思政教师需精心构建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中,深刻体验历史情境,从而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
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启发,更在情感上与红色文化产生共鸣,形成深刻的价值观认同。以课程“巧渡金沙江”为例,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学生分配不同的历史人物角色,从军事指挥官到普通战士,再到地方百姓,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决策的复杂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提供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场景,增强体验的真实感,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活动亲身体验历史,或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等,以传承红色基因、汇聚民族复兴伟力。
优化课程结构,融入红色文化精髓。思政教师应全面审视现有课程体系,识别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关键节点,确保红色文化元素能够在思政课程中得到合理呈现。
具体而言,思政教师需重新设计课程大纲,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与历史教训融入思政教学,使之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匹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详细讲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以确保学生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以“彝海结盟”为例,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将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背景、战略意义及其文化影响纳入课程大纲,确保学生系统地接触并学习到相关内容。同时,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彝海结盟”的详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战略选择如何影响历史走向;还应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当代实际相联系,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红色文化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播。网络时代的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协助,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同样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作为思政教师,不仅要会讲理论,还要会用资源,将更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体会红色文化带来的精神引领作用。
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在教学中穿插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化资源,使红色文化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红色故事表演、红军角色模拟等活动,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查看学习进度,并定期收集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的反馈,以评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策略进行精准调整,确保思政育人成效。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打造思政育人资源支撑平台,主动联系相关部门联合编写红色文化书籍、读本、绘本。教师也可以依托校方,开发红色文化系列微课,与外界合作制作红色文化音频读物、红色文化广播剧,剪辑制作影视作品做教学短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政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随着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的不断挖掘以及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的迫切需要,两者融合的教化功能也在逐渐放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宝贵资源,其价值不止于传播与展示,更在于育人育才。高校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对照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将红色文化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升华价值追求,培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国家社科思政专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22VSZ116〉,河南省哲社规划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河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ZSZ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