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最亮的‘星’!”1月10日,盐池县花马池镇北塘新村,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融合盐池道情、盐池说书、舞蹈、小品等的“村晚”火热开场。这是2025年宁夏“四季村晚”示范点首场演出,也是盐池县“非遗过大年 年味最乡村”春节村晚示范点的展示活动。
当日,1000多位村民齐聚在北塘新村,观看“村晚”。50岁的村民蔡晓琴身着绚丽演出服,满脸期待。为了这场演出,她和姐妹们已苦练大半年。
为了上“村晚”,麻黄山乡李塬畔村今年挑选出了8位村民,排练盐池道情《幸福生活感谢党》。“刚开始排练时,状况百出,可大伙都憋着一股劲,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苦练了1个月,就盼着在‘村晚’的舞台上亮个相。”盐池县道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殷贵说,自2017年起,盐池县已举办8届“村晚”,成为当地村民欢庆新春的品牌大戏。
盐池“村晚”起步不算早,为啥“后劲”十足?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苏比青道出其中缘由,在这个舞台上,村民是绝对主角,人人都能上台当“民星”,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而且“村晚”内容十分接地气,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声音”。
“村晚”开始前1个月,北塘新村文化广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傍晚5点刚过,50多岁的村民张龙下班匆匆赶回家,简单吃过晚饭,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场,投入到舞蹈排练中。在盐池“村晚”的舞台背后,像张龙这样热情高涨的村民还有很多。62岁的李巧玲是“村晚”的忠实粉丝,不仅每年准时捧场,更是幕后热心人。村里“村晚”有节目需要农具,她把家里的锅碗瓢盆、耙犁等都拿出来。“为‘村晚’出点力是应该的。”李巧玲说。
2017年,盐池县牵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立足本土文化深厚土壤,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探索乡土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之道。此后,盐池县连续8年举办全国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成功塑造独具地方特色、满溢乡土情怀的“村晚”品牌。
尽管最初舞台简易,但村民热情依然高涨。村里在外打工的人都会赶在“村晚”前回来看表演。导演组为了挑选出最精彩的节目和最优秀的演员,上届活动一结束就紧锣密鼓地筹备下一届,通过一系列“海选”活动,只为给乡亲们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
为持续擦亮盐池“村晚”这张文化名片,盐池县文化馆将舞台从长城关广场搬到各村的文化广场。连续担任8届盐池“村晚”导演的盐州艺术团团长刘振东说:“这些年,舞台不断升级,从花胶布、喷绘背景,变成了如今的LED大屏。今年,我们还邀请专业老师指导节目编排,并且把舞台从县里下沉到村里,让‘村晚’更贴近群众。”
“村晚”为何越来越火?
在刘振东看来,“村晚”既有乡土味,又有烟火气,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直观写照,既是场晚会,更是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展台”。村民自发学习盐池道情、盐池说书、舞蹈、小品等,使许多零基础的村民成长为文艺骨干。盐池“村晚”也因此越办越精彩,让“村晚”从“年夜饭”变成“家常菜”,成为每年必点必看必演的精神文化大餐。这不仅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铺就一条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