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北方小年,2025年海原县“非遗贺新春 我的家乡年”百姓春节“村晚”如期而至。
与以往演出不同,这次演出在室内。晚上6点多,演出场地——海原县全民健身中心就挤挤挨挨坐满了人。“晚上8点演出开始,再晚点估摸着只能站在外面听了!”来自树台乡的张茂林坐到了座位上,心才踏实下来。他说,5年来,每届海原“村晚”他都没有错过,属于铁杆粉丝。“咋说呢,就是觉得这个演出特别亲切。”张茂林喜欢听秦腔,哪届“村晚”的舞台上都会有这道“硬菜”;用当地方言演出的小品,也让他看得乐呵,用他的话说,就是“贴近乡村生活,听得过瘾、看得带劲”。
演出后台的化妆间里,有个小小的身影。4岁的马禹萱跟着妈妈禹芊芊,妈妈要演出,她也想参与进来,妈妈就招呼她给自己化妆,扫扫眼影、补补粉,母女其乐融融。好几个演员围着马禹萱,等这位小“化妆师”给自己补妆。“我喜欢‘村晚’的感觉,真的是在家演出,一切都是那么亲近,身边的演员都是乡里乡亲。孩子也喜欢,她给我说,希望美美的妈妈能天天参加这样的演出。”禹芊芊说。
晚上8点整,随着开场舞蹈《春潮颂歌》的音乐响起,“村晚”正式拉开帷幕。
“咋办,还是紧张。我们的节目好不容易被选上,不会演砸吧?”表演秦腔的李润燕候场时,紧张得手心冒汗。老姐妹张爱华安慰她:“在文化大院、文化馆排练了多少次了,小型演出也参加了好几次了,放心演,台底下都是乡里乡亲的,紧张啥。”上“村晚”一直是张爱华的梦想,海原“村晚”已经连续5年被确定为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但作为海原县小有名气的秦腔爱好者,她却因各种原因接连错失登台机会。这次,经过层层选拔,张爱华参演的秦腔节目在7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晚演出的14个节目之一。“咚咚咚……”随着鼓点起伏,张爱华和姐妹们踏着鼓点登上舞台,开始了秦腔表演。不一会儿,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当日,在“村晚”舞台上,14个节目中,有12个节目是海原县各乡村文化大院排练的节目,登台的“民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家乡的美丽和活力。无论是欢快的舞蹈、撩人心弦的秦腔,还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花儿表演,都引得掌声阵阵。情景说唱《浪海原》、小品《支书嫁女》,传递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理念,移风易俗的新风扑面而来。民乐合奏《秦韵新声》、花儿演唱《花儿绽放新时代》……这些节目,让海原县各乡镇文艺人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村晚”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村晚”为何如此受到热捧?
“最主要的是,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有空闲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也愿意登台展现美好的生活。”来自海城镇的张彩霞说。
去年,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和成果,彰显了海原县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亿元,同比增长9.98%,增加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9.9%……
这台“村晚”,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也折射出海原乡村文化的发展。
“我们在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102个文化大院,来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不到的地方,特别是自然村,让所有群众能就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通过文化大院的牵引,海原乡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基层创作者、表演者,而‘村晚’也成了海原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我要上村晚’成了很多人的心愿。”晚会监制、海原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周玉宁介绍,筹备今年的“村晚”时,全县各文化大院选送了70多个节目,有戏曲、小品、歌曲等,经过几轮筛选,保留了其中12个最优秀的节目。
“通过‘村晚’这样的平台,进一步传承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海原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周玉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