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就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其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融入工作和实践,融入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之中。
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吸纳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廉洁奉公”理念。“廉洁奉公”包含了“廉洁”和“奉公”两大基本要求,这两大要求不仅为历代士大夫所崇尚和追求,而且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廉洁,即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现代职场中,廉洁自律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做到洁身自好,不接受贿赂、不谋取私利。同时,还要求职业行为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奉公,即去私为公、无私奉献。在现代职场中,奉公要求从业者在处理事务时公正无私、不徇私情,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还要求从业者勤勉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强化“廉洁奉公”理念,首先,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业者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不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情,也要自觉抵制诱惑,保持清廉的道德操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要优化组织文化。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廉洁制度,营造廉洁的内部文化氛围,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的奉公意识,在工作中始终以公共利益为重。再次,要加强社会引导和监督。通过表彰先进典型,树立正面榜样,加大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守廉洁和公正底线,坚决杜绝腐败现象滋生。
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吸纳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敬业勤业”理念。敬业勤业,是指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作为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基础。而勤业作为敬业的逻辑必然,是干事、创业的前提。我们必须在勤业上下功夫、见真章,才能真正做到敬业。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敬业勤业”的价值引导。通过企业的目标定位、愿景和企业文化等形式,让全体员工了解企业对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推动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为企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其次,要加强示范引导。企业领导和高管要身体力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严谨对待公司各项业务,致力于成为全体员工的学习榜样,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积极进取的员工加大奖励,强化宣传力度。再次,要加强培训与绩效管理。提供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个人发展机会,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进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帮助员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吸纳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诚实守信”理念。“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其在引导从业人员修身立德的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具有重要作用。“诚实”,即内心与言行一致,无欺瞒;“守信”,即遵守信约,保持诚信,这一理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探索积累的重要道德观念之一。在新时代中加强“诚实守信”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树立大历史观,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诚信建设,引导各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恪守职业操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义务,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进而营造“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完备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软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诚实守信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主动把诚信认识上升为诚信意识,把诚信观念转变为诚信行为。
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吸纳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以义制利”理念。“以义制利”,即不能违背道义谋取财利。该概念突出一个“义”字,“义”通“宜”,也就是行为适宜之意,这一理念与儒家思想当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类似,在获取利益上,取之有道便是以仁义获利,而取之无道就是非仁非义之掠夺,时至今日,该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要做到谋取财利行为适宜,就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既要处理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维护好与广大客户之间的日常沟通,关键在于“义以为上”,践行“敬奉义德”的价值取向。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拒绝谋取违背法律法规的私利,自觉与损害企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不义之财划清界限,严格遵守“仁义值千金”的道德底线与准则,使自己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道德底线,做到义利兼顾、廉洁自律,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