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意蕴与路径

赵东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回答了用什么方法、遵循什么原则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明确了实践方向和实践路径。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背景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适应,才能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两创”发展的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精神追求。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

坚持“两创”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审美趣味、行为方式等的重要反映。现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有效互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是中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引,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坚实文化根基,打造中华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对外话语的影响力、感染力、公信力。

坚持“两创”发展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两创”意味着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这源于对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高度自信,基于对传统文化中先进因素与内在基因的深刻认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激烈,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多变的态势。稳固中华文化根基、发展民族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自信、树立文化自信,结合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中存在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部分进行提炼总结和改造创新,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能不断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创”发展的路径

加强研究阐释,形成科学认知。一方面,要对历史文献、文物遗产、风俗礼仪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整合,对其蕴含的内容和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并探索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关联,构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如对《诗经》《论语》等典籍蕴含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整理,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性改造,遵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则,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其贴近现代生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保留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辩证思维等,又要创新形式载体、内容表达、体制机制,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加强跨部门合作,强化协同保障。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以有效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社会主体“两创”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文化“两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具体而言,应明确文化传承内容,清晰界定传承者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应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两创”活动,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如鼓励文化企业把握政策机遇,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鼓励文化产业工作者深入群众,准确分析群众的精神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创造出群众叫好又叫座的传统文化产品。

依托现代技术,创新表达形式。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可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文化生产、文化资源整合等。首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新媒体、新业态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网上礼仪学堂、云博物馆等网络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重新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编码和解码,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方式。运用三维动画、情景模拟等技术,结合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动态化表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优化其传播形式和产品形态。其次,要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影视、旅游、会展等产业业态的结合,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芳华》《建国大业》等均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的影视创作,实现了影视化的文化创新表达与应用。

注重交流互鉴,优化对外传播效果。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首先,应具备国际视野,主动对外交流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传统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其次,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传播力。在传播方式上,要根据各国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转化,以更加精准、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主体上,要构建专业化、高效率的传播队伍,广泛吸引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共同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强化传播主体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鼓励其发挥带头作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代表。在传播内容上,应深入挖掘和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具有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作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载体。

新时代,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积极运用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全方面、多方位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赢得优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培育公民诚信品格研究”〈L2024Z05100130〉、青岛科技大学思政课教研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慕课‘法治’章路径研究”〈2024014〉的阶段成果)

--> 2025-02-09 赵东玉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8465.html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意蕴与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