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信息快速传播、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智慧结晶,将其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让青年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提升综合素质。因此,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时较为理论化和抽象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增强青年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将其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能让青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培养青年健全人格,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于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年在思想道德、智力、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四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对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等能够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怀、培养担当精神,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是目标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旨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的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二是内容互补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融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三是方法可借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以身作则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教育方法,结合现代技术和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需要重视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专业的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涵盖经典文学、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和转化,与青年的现代生活和思想实际相联系。例如,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研读”“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等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青年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传统文化为支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深入阐述其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使青年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需求,难以激发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对此,一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引导青年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二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让青年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情感体验。三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青年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民俗村落等,让他们在实地考察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并上传生动有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线课程、微视频等,让青年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五可鼓励青年参与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是青年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校园文化建设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在文化活动方面,可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传统文化节、文化艺术展览、民俗活动等,并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例如,在端午节期间,举办包粽子、赛龙舟比赛,讲解屈原故事等,让青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二是在社团活动方面,可根据青年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设立多个传统文化社团,包括书法社团、国画社团、戏曲社团、国学社团等,鼓励青年积极加入,彼此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三是在环境建设方面,可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长廊、历史名人雕塑、古代诗词碑林等。例如,在校园内设立孔子雕像、设置孔子作品展览、建立戏曲脸谱墙等,让青年随时随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利用校园网和校园微信公众号定期投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加大宣传弘扬力度。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青年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对青年有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同时,家长也可以带领子女参观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参加传统节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加深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学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授家长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家校共同努力,推动青年健康成长。社会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大投入,支持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场馆等免费向青年开放;社会组织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公益活动,为青年提供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文化机构应致力于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养分和精神食粮。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平台,净化互联网环境,培养青年的文化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