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智慧大棚春意闹

本报记者 李 良

春节前,当零下23℃的刺骨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袭来,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4栋银白色钢结构的智慧恒温节水光伏大棚里,温度却始终保持在10℃至29℃。

“传统大棚遇到这种大雪,不是被压塌就是需要人工清雪,这几栋棚顶上的积雪不需人工清理就自动融化了。”2月16日,技术员简凌飞说着,按下智能系统自动调温按钮,让小番茄享受着春天的温暖,草莓在智能温控环境下吐露着芬芳,气雾栽培的生菜每15分钟就能被自动“沐浴”一次,多种蔬菜水果在这里和谐共生。

“哪怕外面43℃高温或零下25℃极寒,这里的温度都能保持在10℃到33℃。”项目负责人高生荣指着整体控制系统说,装配式光伏大棚建造在盐碱地上,可以发电、防蒸、防风,不用棉被和卷帘机,全年恒温生产,绿色环保,不受沙漠、盐碱、低温雨雪制约;能将咸水淡化、雨水收集,与水肥一体化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能针对不同植物光合大小可调,发电、种植使大棚收益翻番,土地利用率达93%;棚顶既当“遮阳伞”又当“发电站”,发的电自给自足,余电上网,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

大棚的智慧不止于此。顶部的弧形设计让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汇入蓄水池得到利用,用水量比传统大棚节省15%,发电盈余可为淡化设备供电,形成“光伏—蓄水—制水—灌溉”闭环。

这几栋大棚不仅有“智慧”,还大有来头。这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上“长”出的智慧光伏大棚,是由柳泉乡政府和宁夏沃之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创新项目,是农业与能源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正以“一度电、一滴水、一粒果”的方式,重塑着西北农业的基因。

“传统大棚因卷帘机、棉被占道等问题,实际种植面积不足70%,而光伏大棚的轻量化装配结构、立体种植架更是腾出了更多空间,让种植效率大幅提升。”永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智能温棚自建设投入使用以来,先后种植了番茄、草莓、辣椒,每栋棚每年收益在5万元左右。

--> 2025-02-18 本报记者 李 良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9500.html 1 智慧大棚春意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