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治区两会就推动我区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举措。新征程上,如何深刻理解城乡融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我们要找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强化全区“一盘棋”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区域联动”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丰富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统筹抓好硬投资和软建设,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体系,建立种粮农民收益补偿动态调整机制。特别是集聚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兴储,激励粮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地资源,稳慎推进平罗县、贺兰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贺兰县、平罗县、盐池县、中宁县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分类别、有级差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一主一带一副”城镇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要突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行动,提升沿黄城市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推动地质灾害点、地震断裂带、生态脆弱区等地区群众向有条件的城镇转移安置。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着力破解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让农民进城顺畅安心、留在农村幸福舒心。要深入实施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积极承接主城区疏解产业和人口,提高周边农村就地城市化能力。要加快小城镇、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力度。坚持把特色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引导资金、产业、人口向特色小(城)镇流动,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集中力量好办事、攥指成拳能成势,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盘棋打好宁夏改革发展组合拳。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规划,贯通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空间两大规划体系,优化细化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完善年度计划落实发展规划的机制,建立各类示范区、试验区建设和重大改革试点统筹协调机制,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要建立规划引导下的项目形成机制,系统布局更高水平的水、电、路、气等项目建设。要着力推动沿黄城市群发展,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互促,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高效流动。要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将银川市打造成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国新硅都、新型电池制造基地、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高端奶加工基地、“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苏银产业园、银川高新区(马家滩C区)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一体规划,实现协同联动发展。要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城区经济,全面提升县域城区发展质量效益,全力打造强县区、强乡镇强产业村,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以产城融合为抓手,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进一步激发县域、城区发展活力和社会创新力,形成山区、干旱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完善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制度,运用闽宁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等资源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加强移民群众后续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和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立足宁夏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支持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多方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要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大适宜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投入、推进移风易俗、保护传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以及鼓励发展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新业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指导村民委员会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