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富民的大事,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直接决定人才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具有熔炉价值和锻造时代新人的作用,应把加强劳动教育和培育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根铸魂,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为人才培养谋篇布局。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作为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劳动文化和劳动观念等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考量,国家在制度政策上不断强化劳动育人的顶层设计。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后,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锻炼要求,加强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劳动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举措,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强化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各行各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数字中国”、“新基建”、“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明晰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为人才培养把舵定向。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回归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劳动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基础和核心概念,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广大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深刻系统地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纲要》的出台,不仅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而且为培养强国人才提供了关键指导。因此,在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强化新时代人才的理论认同和思想认同,激发他们对祖国、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引导其旗帜鲜明地反对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等错误思想,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人才共识和时代强音。
用好劳动教育的资源平台,为人才培养蓄力增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聚焦人才培养实践,关键是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解答好劳动育人“怎么做”的问题,充分发挥好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和技术资源的育人优势。
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才品格。比如,用“耕读传家久”“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一勤天下无难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启智润心,让受教育者在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地传承劳动美德,砥砺品格意志。其次,要用精品课程破除教育壁垒。教育部截至目前公布了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除各学科的专业课程外,“大学生劳动素养”“工程训练及工业生产劳动教育”等多门劳动课获批,并通过中国大学慕课网、智慧树、学习通、学堂在线等多个平台公开,不仅有效破除了教育资源不均、教师水平不齐、课程质量不优等壁垒,而且满足了广大受教育者的系统性学习需求。再次,要用数智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可以借助全场域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优势,将劳动模范事迹、先辈奋斗经历、典型教育案例等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用数字技术助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本文系陕西省财政厅项目“智媒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编号:6210124099>;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劳动育人视角下陕西高校铸魂时代新人的创新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编号:2024HZ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