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用好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赋能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为此,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要紧紧抓住数字化资源“主引擎”,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确保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要看到,将数字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优质数字化思政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模式数字化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数字化思维和建构数字化资源应用保障机制等四个领域层层推进,才能够真正以数字化资源赋能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建设优质数字化思政资源
扩充优质数字化资源供给。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改革,需要坚定不移扩充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以上海市为例,近年来持续以AR、VR技术为载体,以数字资源的形式,推出中共一大、龙华英烈、人民城市等主题线路产品,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高校扩充优质数字化资源供给,一是要组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研发团队,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求为目标,切实做好各类新型优质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统资源数字化提质扩容工作;二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契合高校思政教育特点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推动优质数字化资源扩容工作走深走实。
畅通数字化资源融通渠道。畅通数字化资源融通渠道,能够为凝聚优质教育资源合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益提供有效支撑。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通过凝聚高质量、多元化的海量数字教育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教育资源数字化与配置公平化。新时代,以数字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须继续深入探索畅通数字化资源融通渠道的策略。一方面,畅通数字化资源融通渠道需要搭建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全国各地优质思政数字化资源,推动形成开放立体、互联互通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资源网络体系,营造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生态体系;另一方面,畅通数字化资源渠道,需要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优秀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中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团队、思政专项学科队伍的交流互动作用,群策群力致力于优质思政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推动教学模式数字化创新
探究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多元教学模式。探究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多元教学模式,既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应有之义。探究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多元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边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在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依托VR、AR技术,建设了面向全校开放共享的多人沉浸式教学系统,从而构建了以数字化资源为依托的智慧教学环境。我国高校在探究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多元教学模式中,一是需要做好数字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硬件支撑工作。高校可依托自身思政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供给,为后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保障,加速将优质数字化资源落实为课程教育发展实效。二是需要创新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虚拟空间超时空性、智能生动、共享开放等优势打造沉浸式场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育人场域,让数字化资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最大增量。
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虚拟是现实的技术化延伸,现实是虚拟的存在性根据。将数字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需要打通高校线上线下的渠道壁垒。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该校在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中,主动打破传统线下思政课程教育的单一教学模式。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打造了集情景构建、多元主体交互、沉浸式体验等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新时代,我国各高校在探索如何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一是需要注意,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不是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也不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育的综合优势,助力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二是不断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边界。通过创新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弹性化教育体系和开放式学习生态,从而不断扩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
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数字化思维
开展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人才是推动数字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层力量。将数字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抓好数字化赋能的新机遇,提升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思维和能力。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通过开展“数字化教学测评方法应用”和“教师数据素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我国高校在开展高校思政教师数字化思维培训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搭建基础的常规化数字素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技能,从而逐步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使用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搭建教师数字化研修平台,将数字素养拆解为量化指标,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体系,通过开展教育研修、学科竞赛等活动,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资源应用经验的学习和共享,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高效使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
建立数字化教学激励机制。构建激励机制,是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通过建立一整套针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制度规划,有效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在探究教师数字化资源教学激励过程中,一是需要搭建激励机制,采用平时考评、赛事考评等多元考评形式,对数字化资源应用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以此形成普遍积极参与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需要细化考核,具体可依托《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指导各地细化教师数字化能力评价机制,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参考。
建构数字化资源应用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支持和制度保障。顶层设计是以数字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改革的根本保障。全国教育大会等有关会议多次强调了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价值。我国也出台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以数字化资源赋能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要求和部署。各高校要以我国相关政策文件为基本遵循,形成数字融合发展意识,完善和优化数字化资源应用相关机制,寻求最适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制度。
加强数字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以数字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根本支撑。以山东大学为例,该校以全息技术、虚拟仿真和5G等技术,建成多功能数字化教室,有效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创新性。因此,我国高校在加强数字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是需要结合本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打造支撑和服务思政教育的数字平台,实现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终端和载体建设的全覆盖。二是在数字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数据伦理安全等领域问题。具体可通过实时监测网络安全态势等手段,保护各项数据信息隐私安全,破除数字技术壁垒。还可通过加强算法控制的监管,避免数字化资源向学生单一推送,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作者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及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20JDSZK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