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健康议题的热点。国家卫健委多次呼吁公众重视科学减重,预防慢性疾病。为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赵茜,针对“哪些人需要减重”“如何科学减重”以及“何时需医疗介入”等问题进行权威解读。
赵茜表示,减重的核心在于减少体内多余脂肪,尤其是针对体脂超标或内脏脂肪超标的人群。判断是否需要减重,可从体重指数(BMI)和腹围等方面入手。一般来说,BMI在24.0—27.9之间为超重,BMI≥28则为肥胖;腹围方面,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或者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提示可能存在腹型肥胖,这类人群需要考虑减重。当然,也可以通过人体成分分析进一步明确体脂率和内脏脂肪的具体情况。
“减重的方法多种多样,涵盖医学营养减重、中医、药物以及手术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 赵茜推荐了2种较为实用的减重方式:一是均衡膳食模式,这是适用于大众防止超重、肥胖的基础方法,可参考2022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来合理安排饮食的种类和量;二是针对已经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建议采用医学营养减重中的“限能量均衡饮食”减重法,即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将摄入量减少约三分之一总能量,大致控制在男性1500千卡/天、女性1200千卡/天,并遵循211原则——每餐2拳蔬菜+1掌蛋白质+1拳主食(粗细粮1:1),这种方案较为安全、经济且易于长期坚持,同时还有助于改善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等指标。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自行在家减重,赵茜强调,反复自行减重失败或出现反弹的人群,超重、肥胖且已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脂肪肝以及出现肝、肾损害等疾病的人群,中、重度肥胖以上的人群(BMI>32.5),伴有心理、睡眠(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其他问题的超重、肥胖人群,应选择到医疗机构减重,医疗机构减重可改善代谢问题,减少药物依赖,并综合管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盲目自行减重可能引发肌肉丢失、代谢紊乱、脱发等并发症。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减重绝对不以损害健康为代价,过度追求减重速度,减重斤数,忽略健康甚至损害健康,都不可取。”赵茜表示,比起体重大家更应关注腰围、体脂率、内脏脂肪,这些和疾病密切相关的指标,先从生活方式入手,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医生帮助捋一捋各种可能导致肥胖的原因,再结合具体情况(人体成分、代谢指标、肝肾功能)给出个体化的可落地执行的体重管理方案,帮助患者远离肥胖,远离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