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价值追求。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持续攀升,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重塑了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这种传播生态的颠覆性变革,既为红色文化突破代际壁垒提供了全新机遇,也对传统传承模式形成系统性挑战。如何在数字文明与历史传统的对话中构建新型传承体系,成为推进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新的时代课题。
守正固本锚定红色文化价值坐标
系统性挖掘精神内核。传承红色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坚守其思想精髓与价值导向。需建立“历史溯源—时代诠释—价值转化”的三维解析框架,通过系统性梳理革命文物、历史文献与口述资料等,构建完整的红色文化基因图谱。在数字化整理过程中,既要注重对革命旧址、历史事件等显性要素的采集,更要提炼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等精神特质中蕴含的价值。例如在对延安精神的数字化构建中,就可将其分解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可传播模块。
专业化重构内容生产。新媒体时代的红色叙事需实现从宣教话语模式到情感共鸣模式的转换。采用“个体命运折射集体记忆”的创作路径,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故事单元。通过开发“革命者日记”“战地家书”等系列数字产品,以第一人称视角再现历史场景。建立由党史专家、传播学者、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协同创作机制,运用影视化语言讲述历史事件,比如将四渡赤水战役转化为动态沙盘推演,使蕴含其中的战略智慧具象可感。
体系化把控传播质量。构建“创作—审核—反馈”的全流程传播质量监控体系,设立由权威机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各相关方组成的多级审核委员会。审核标准需兼顾历史真实性与传播适应性,避免出现过度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开发智能审核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自动筛查历史表述中出现的偏差。建立用户评价动态监测机制,运用情感分析技术实时捕捉受众反馈,为内容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在数字文献库建设中引入信息技术,确保红色资源能够实现有效传播。
创新赋能构建数字传播新生态
通过技术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运用扩展现实(XR)技术打造三维历史场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再现革命遗址的时空原貌。开发“重走长征路”等虚拟现实项目,用户可通过体感设备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环境。在MR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中,将历史人物全息投影融入现实空间,实现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构建红色文化元宇宙空间,支持多用户协同完成历史任务,在游戏化体验中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构建传播矩阵,实施立体化布局。构建“平台—形式—受众”精准匹配的传播体系:在社交平台深耕深度解读,在短视频平台开发15秒精神符号,在直播平台打造沉浸式红色剧场。针对“Z世代”信息接收特点,设计碎片化传播与深度化引导相结合的递进式内容链。创新运用国潮元素进行视觉重构,比如将红色经典与汉服文化结合,设计动态数字藏品。开发系列微短剧,采用“历史事件+现代演绎”的穿越叙事,用青年语态诠释核心价值。同时,借助算法推荐机制优化内容分发,构建“精准触达—深度互动—行为转化”的传播闭环模式。
教育场域的数字化延伸。推进“红色基因+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开发虚拟仿真思政课程系统。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嵌入“两弹一星”精神案例库,在经管课程中融入红色金融史等模块。此类课程设计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构建跨校际红色教育云平台,实现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开发AR增强现实教材,扫描课本插图即可观看历史场景复原动画等项目。
社会实践的沉浸式构造。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红色研学体系,设计“数字导览+实地探访”的混合式学习路径。在虚拟展馆中设置闯关任务,完成线上学习方可解锁实地参观资格。开发红色文旅数字伴侣APP,基于LBS位置服务推送个性化历史讲解。组织“数字重走革命路”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运动手环同步累积虚拟行军里程。通过虚实结合的体验设计,推动红色文化从认知层面向行动层面转化。
产业生态的价值化转化。构建红色IP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开发红色主题功能性游戏,在战略模拟中融入历史教育要素。打造数字文创开放平台,授权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红色主题数字产品。建立红色文化数字产权交易机制,通过NFT技术实现文化资产的版权确权与价值流转。
长效发展完善数字传承保障体系
标准化制度规范建设。制定红色资源数字化技术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播的规范要求。建立数字内容分类分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发适配产品。完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法规,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内容监管的双重机制。设立数字传承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优质内容生产。
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创建“红色数字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数字策展”“智能传播”等交叉学科。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将红色文化项目纳入数字媒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强化使命教育,增强从业者的政治素养与历史责任感。开展从业人员轮训计划,提升党史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双重能力。设立红色文化数字创新实验室,孵化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智能化治理传播生态。开发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估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优化传播策略。构建智能推荐算法的引导机制,在流量分配中强化优质内容权重。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并引导用户讨论红色文化议题。完善数字空间协同治理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尽责、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新媒体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承,本质是精神密码的现代转译工程。这要求我们在守护价值内核与创新表达形式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在个体参与与集体记忆之间构建情感纽带。当前,数字技术正从工具角色升维为文化再生产的新场域,这要求传承主体具备“技术敏感”与“价值定力”的双重自觉。当红色基因通过数字载体实现创造性转化,当革命精神借助智能传播形成裂变式效应,将在数字文明中筑牢文化根基,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这种传承范式的创新,不仅关乎文化记忆的存续,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选择。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语境下,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将承担起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智慧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