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数字网络媒体的快速迭代,教育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面对“数字化生存”的崭新模式,要驱动思政教育主体在内容形态、教育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依托互联网平台,全方位构建网络协同育人共同体,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等多个维度形成网络思政育人合力,重塑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切实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话语主体协同,重塑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力。话语主体是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共同体的核心,是提升网络思政话语引领力、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结合“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从高校到党媒党刊,再到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思政教育大队伍,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切实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力。一方面,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善用“大思政课”理念将学校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不断加强对高校专业思政教师、辅导员的相关培训,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奠定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党媒党刊应凭借自身鲜明的传播优势与较强的社会公信力,积极向青年群体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推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内容,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中,形成网络思政育人队伍,拓展网络思政话语表达空间,进而重塑思政教育话语权威。
话语表达创新,重塑网络思政教育传播力。在互联网场域中,思政教育话语重塑是指教育者在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和接受方式重塑原有的话语表达方式,使网络思政话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协同育人背景下,应将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主流话语和网络话语进行协同融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话语体系。一是要加强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协同融合。既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将严肃的学术话语转化为图文、动画等形式活泼的新媒体话语形态;也要善用故事化表达,将抽象的理论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避免千篇一律的说教宣传。二是要加强主流话语和网络话语的协同融合。主流话语是指在社会中被普遍接受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言论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全媒体环境下,主流话语的传播不仅需要符合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还要在内容上吸收积极正面的网络语言元素,尝试将严谨的主题与生动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协同融合的话语体系。
话语载体聚合,重塑网络思政教育影响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为协同育人提供实时交流场所,还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搭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重塑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应将校园官网、社交媒体等多方平台聚合在一起,全方位打造网络思政育人阵地,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接收思政教育相关信息。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官网、在线教学平台等载体整合网络资源,打造集教学、管理、服务、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并建设互动式学习平台,设置课程学习、在线测试、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功能模块,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是现阶段重塑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为此,要整合多种媒介资源,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传播体系,不断拓宽思政教育信息在数字领域的覆盖范围,确保受教育者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主流价值观内容,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育人成效。
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既面临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也面对着话语权威缺失的现实困境。“协同育人”背景下,通过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载体的多维重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能有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主流价值观在数字空间中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 :网络思政视域下陕西高校大学生“西迁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SGH23Y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