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中共同铸就的精神瑰宝,它凝聚着党对人民庄严的承诺、铭刻着党对民族复兴执着的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和道德理念都是宝贵的教育素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助力学生在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使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有利于强化意识形态引领,筑牢信仰根基。红色文化蕴含着无数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们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清楚认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关键作用,由此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并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里始终坚守主流意识形态。
有利于厚植文化自信,传承民族基因。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与升华,从红船启航时的开拓精神到抗险救灾的众志成城,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先进性。沉浸于红色文化中,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在内心筑起有力防线,有效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渗透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思潮中把稳思想之舵。
有利于赋能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奉献、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呼应、高度契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红色遗址等,可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情感共鸣。例如,高校带领学生前往革命老区支教,在为当地孩子带去知识的同时让其深刻体会到奉献的价值;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在传播红色精神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其一,强化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高校要将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其全面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学校要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红色文化教育专项工作小组,构建跨部门工作的协同机制并明晰各部门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职责。其二,深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高校要通过加强与革命纪念馆、红色景区、党史研究机构等的深度合作,拓宽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具体而言,可与革命纪念馆共同策划展览及讲解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与红色景区合作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并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走先辈走过的路,感知先辈的艰辛与不易。其三,高校应当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全面纳入教学考核范畴,以此评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价值认同以及思想变化情况。
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元教学方式是提升红色文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一,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手段。思政教师要充分借助VR技术、AR技术等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红色遗址的风貌、革命文物的细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般感受历史场景,从而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其二,借助艺术融合打造多样化教学活动。艺术融合是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高校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的戏剧、音乐创作活动,以艺术的独特魅力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举办“红歌会”,让学生在激昂的歌声中感悟红色精神的力量;开展“红色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其三,采用交互式教学方式。高校可推行“师生同台”“双师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邀请革命烈士后代、时代楷模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亲历者、践行者讲述的真实故事能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学生亦能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并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其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红色文化专题培训活动。系统的课程学习能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由此,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把握能力,在课堂上精准传授红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高校要激励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研究项目和奖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并为学生带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具思想性和学术性。其二,加强协同育人。高校可通过协同育人的方式,汇聚多元力量,并打造一支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例如,历史学专业教师可以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知识,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背景,艺术学专业教师则可以利用艺术创作,从艺术视角展现红色文化魅力等,实现红色文化在知识、情感、审美等多维度同思政教育相融合,全方位提升红色文化育人质效。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本文系2023年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锦州为例”〈编号:LNLGSJ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