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使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及时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心理问题复杂、辅导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丰富心理调查方法,把握学生内心诉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采用多元的调查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首先,辅导员可利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通过微信、QQ等发布相关测评问卷,在保证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及时了解、高效收集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信息,为后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其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情况,通过换位思考,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主动倾诉自身烦恼,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丰富心理调查方法不仅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精准育人的关键环节。
开展多样心理育人活动,拓宽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育人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各方要通过设计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相关活动,如举办心理情景剧表演、主题沙龙、团体辅导等,将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自身的情绪认知与管理能力,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要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元素融入进去,增强心理健康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抵触和抗拒心理,帮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此外,拓宽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首先,可以借助校方教育系统以及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进行匿名咨询,提供“自助式”心理健康辅导,同时通过后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及时跟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可搭建网络社区与论坛,运用视频、推文、动画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鼓励学生开展提问与讨论,辅导员通过及时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再次,可开通热心邮箱,在保证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健全教育工作机制,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确保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首先,高校要明确和完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细分辅导员和其他单位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项分工与权责,并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各项评定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体系之中,强化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职责和意识。其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联动机制,强化各方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形成多方参与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最后,高校还要加强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反馈机制的建设,通过定期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总结评估,及时调整教学工作的方法和策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专业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强化对辅导员的培训。要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等方式,定期组织和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会,通过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心理咨询技巧等方面内容的持续学习与系统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与实操能力。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具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团队,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能力。同时,可设置一对一的导师制度,为新来的辅导员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带领教学,帮助其快速适应新环境、上手新工作。再次,要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体系建设。建立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专项资金项目,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通过这些措施,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也能更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