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过宁夏川》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宁夏文联、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老年大学等单位精心打造的一部广播剧。该剧以黄河流经宁夏的地域特色为情感纽带,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交织,用声音营造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宁夏风情画卷,为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宁夏黄河故事的大门。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呈现
《黄河流过宁夏川》共八集,讲述了《黄河岸边是我家》《黄河远上白云间》《火车穿越戈壁滩》《走出黑眼湾》《山与海的对话》《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熟了》《石榴花开映家园》《神奇的宁东》八个故事。每集由不同主人公演绎,以童谣、朗诵、独白、对话、采访等多元形式呈现,故事生动有趣、立意深远,兼具历史回顾与现实关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明明与爷爷的经历成为历史与现实的纽带。爷爷带明明探寻宁夏引黄(扬黄)灌溉历史,从唐徕渠畔到宁夏水利博物馆,千年灌溉工程似岁月长轴,在历史的流转中徐徐展开,尽显“塞上江南” 的神奇魅力。《火车穿越戈壁滩》里,一群刚参加完高考的年轻人来到中卫市沙坡头区,聆听老一辈治沙人扎根戈壁、植树造林的故事,感受父辈们向沙漠进军的拼搏精神。《走出黑眼湾》中,主人公以细腻独白倾诉在黄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鼓舞下的内心挣扎与成长,字里行间既是对困境的不屈,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在《山与海的对话》大气磅礴的朗诵中,宁夏山川风貌与沿海地区发展的紧密关联娓娓道来,彰显其主动合作、积极发展的坚定决心。《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熟了》聚焦葡萄种植技术交流与葡萄酒产业,丰收的喜悦与憧憬未来交织,展现黄河滋养下宁夏特色产业的生机活力。《石榴花开映家园》通过丰富的人物对话,生动呈现宁夏多民族聚居区和谐共处、团结奋进的景象——石榴花盛开的黄河岸边,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依,携手建设美好家园。《神奇的宁东》以采访与独白结合的形式,讲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从荒芜到崛起的艰辛历程,凸显黄河不仅滋养农业与人文,更推动工业腾飞的双重价值。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叙事视角,让听众既能领略宁夏悠久的文化底蕴,又能深切体会当下宁夏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叙事层次更显丰富。
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彰显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黄河之于宁夏意义非凡。《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爷爷带明明探寻唐徕渠等古老灌溉工程,展现黄河灌溉文化的传承脉络,凸显其在宁夏生产生活中的根基地位,传递其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剧作亦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火车穿越戈壁滩》里,老一辈治沙人不惧恶劣环境,以智慧和毅力植树造林、铺设草方格治沙,其艰苦奋斗精神感染着年轻一代;《走出黑眼湾》中,黄河文化如明灯照亮宁夏人民改变命运的道路,主人公毅然走出封闭村落,象征宁夏以开放姿态在时代浪潮中积极作为,彰显勇于突破、追求幸福的时代精神。
黄河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将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紧密勾连——它孕育了宁夏古老的灌溉文化,奠定生产生活基础;在新时代,宁夏人民秉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生态治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领域开拓进取,续写黄河岸边的新篇章。
多元融合的魅力呈现
该广播剧艺术特色鲜明,编剧以深厚笔力将鲜活对话与多元演绎形式结合,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精妙融合,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强了故事感染力。
声音演绎堪称精妙:俞子超以浑厚沧桑的声线,将饱含智慧的老者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白炅灵以青春灵动的嗓音,精准诠释角色的鲜活特质。二人声线一沉一扬,对比鲜明却又浑然天成。哈若蕙娓娓道来的旁白堪称点睛之笔,其或补叙背景,或点明主旨,巧妙串联剧情脉络,让故事自然浸润听众心田。方言的运用更添地域风情:《黄河岸边是我家》中,宁夏方言穿插其间,仿若一座连接宁夏本土文化与听众的桥梁,瞬间拉近彼此距离,让听众沉浸式感受河畔村落的浓郁生活气息。
音乐与音效的配合亦见匠心:古琴演奏家祁麟越的悠扬旋律贯穿全剧,为作品增添古典韵味——琴声时而如黄河之水平静流淌,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时而汹涌澎湃,配合紧张情节增强戏剧冲突。剧中音效运用精妙,火车穿越戈壁滩的轰鸣声、篝火燃烧的噼啪声等,均极大增强场景真实感,让听众如临其境。
一部剧作的成功离不开制作团队的雕琢:演播导演钱朝晖对每句台词的情感表达、节奏把握严格要求,确保精准触动人心;录制合成师邵敬对声音清晰度和各元素混音效果处理得当,保障每个细节完美呈现,为剧集高质量播出奠定基础。
《黄河流过宁夏川》以独特的叙事架构、深厚的主题意蕴和精湛的艺术特色,不仅让听众了解宁夏与黄河的深厚渊源,更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拼搏之志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