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第三周,“普通话”都会成为当周主题之一。今年以“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也于9月12日正式拉开帷幕。
正如一句笑话所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却听不懂你。确实,人与人交流的语言,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的自话自说,而是要让对方能够听懂,从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共鸣。当然,如果大家都是“本地人”,用方言交流起来自然流畅、顺利。但,如果全国各地的人都只讲自己的本地方言呢?试想一下,一个人到外地出差、办事,其体验就如同去了国外一般,与人交流如坠五里云雾,这方便吗?各种论坛、推广会,人才济济却南腔北调谁也听不懂谁,这能起到交流探讨的作用吗?进一步而言,如果我们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却没有全国通用的语言,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必定会乱成一锅粥,于团结协作无益,于经济发展有害。美国著名学者费希曼·普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费希曼·普尔假说”,即“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虽然时移世易,但不能否认语言多样性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就拿农民工来举例,一项研究表明,与普通话能力较低的农民工群体相比,普通话能力较高者在工资水平上高出30.3%~34.94%。换句话说,语言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资本,不仅关系到沟通交流,还会影响到就业、工作效率、收益等等方面。
由此来看,我国以普通话为通用语、提倡说普通话是明智之举、科学之策!从小处说,可以大大缩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与人沟通的隔阂,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技术、增加就业机会;往大处看,能有效适应经济飞速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力的必须。而值得欣慰的是,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普通话推广可谓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有人也对此发出了“保卫”方言的“疾呼”。其实这大可不必。全面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反对使用方言。从现实状况看,国家也只强调在国家机关、教育、出版等领域提倡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唯普通话独尊”。况且,作为千百年来流传和演变下来的方言文化,承载着一段乡愁、一脉传承、一方土地的灵魂,镌刻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情感记忆,早已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之一,本身就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两者完全可以并存。
语同音、人同心。沟通从普通话开始,共情才能一触即达、一步到位,而消除隔阂、促进发展,从来都是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