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实践路径,探索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需要找准乡村发展的突破口,激活乡村发展的内驱力,让乡村振兴在发展的轨道上绽放出新活力。
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塞上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利用好乡土文化,是激发乡村发展内驱力和全面振兴乡村的关键。一是深入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发掘有历史内涵、有乡土底色的文化基因,将农耕文明的自然艺术、乡野沃土的生命气息、生物植被的天然生长力等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乡土资源挖掘出来,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的消费亮点。二是持续推进乡土文化资源产品化,鼓励大众进行乡土文化产品创作,开发高品质乡土文化产品消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模拟耕田艺术,推出4D农业消费产品。大力发展麦田文化、秧田文化、梯田文化等乡村文旅消费项目。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打造乡村法治生活长廊,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持续拓宽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生活建设方向,通过文化生活座谈会、文艺晚会进乡村等活动,重塑乡贤文士精神,从内而外提升乡村文化品质。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科学绿色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六特”产业,是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破单一经济主体,实现现代化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是实行产业融合升级发展。集中群众力量,带动全民开展农产品种植生产,运输全程推广。打造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集中力量发展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枸杞之乡”“滩羊之乡”“高端奶之乡”的品牌擦得更亮,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二是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深度开发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的产业,如盐池青山香瓜、灵武长枣、海原关桥香水梨、西吉土豆粉等特色农业。集中力量带动特色产业综合发展,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三是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保护乡村生态植被自然修复的前提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绿色、优质、安全发展,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活力。
均衡教育资源投入 提升乡村吸引力
教育是地方发展的内在推力,是提升乡村综合吸引力的关键。针对我区乡村教师资源配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未来乡村振兴要持续加大乡村教育扶持。一是多渠道打通城乡优质教师资源互通共享,开展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模式,贯彻落实城乡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坚决抵制无效轮岗和形式轮岗。二是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精准扶持乡村薄弱学校,优化配置薄弱学校教师队伍,集中力量解决薄弱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课程设齐开不齐等实际问题。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给制度,稳定乡村优秀教师队伍,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需求,可实施青年教师婚嫁补贴、无房教师购房补贴等措施留住教师。
深化区域协作 再续“山海”情缘
拓展闽宁模式,再续山海情缘是领跑乡村发展的加速器。一是继续加强城乡联动、深化区域协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城乡有机农业合作的基础出发,带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合作,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同时,要打通农产品销售联通渠道,实现城乡农业生产服务一站式对接,不断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实现农业贸易零障碍流通。二是引进专家团队到乡村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将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引入乡村,培养有科学头脑、会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带动农民走出去参观学习,观摩现代化农场,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动农民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三是改善乡村综合服务设施环境,全面加强乡村治理,协同城市共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乡村,不断提升乡村吸引力。
(执笔:柳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