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作家张巍笔下的年味,是过年时盐池的“婆姨们”做馍馍,他创作的30多万字的《那会儿,我就在盐池》历史文化随笔集中有详尽描述。
“盐池人说的做馍馍,不是平常简单地做个馒头花卷啥的,是特指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做的点心一类的面食,从和面开始,就和平常不一样,非常的讲究。做馍馍和平时的面食不一样,需要一个特殊的炉具,这个炉具是用三块石头支一个平底锅,底下点上燃烧的煤。做馍馍一年两回,除了过年就是八月十五,所以没必要专门砌个烤炉,有个简易的能用就行。”
“婆姨们”围坐在炕上做馍馍的场景张巍至今难忘:“家里的婆姨和请来帮忙的婆姨这时候都围坐在炕上,炕中间摆着一张巨大的案板,所有的工序都会围绕着这张案板完成。盐池是山区,没有水地,所以也就不产稻子,吃的米都是从西面子川区拉过来的,食材品种少产量小,做不出品种纷繁的饭菜,就要在花样手艺上多下功夫。媳妇婆姨们上刀子动剪子,盘腿坐在炕沿上,就像做针线绣花一样,把手里面的面疙瘩耍得上下翻飞,花样百出。一阵阵功夫,案板上又摆哈一溜溜的果子花花,光看着,就能让你食指大动,涎水淌了一襟子。”
“买回来的面粉和油,放在做馍馍的案板上,按照用途分开。馍馍分两种,一种叫硬壳子,也叫糖壳子,一种叫酥皮点心。点心的馅子,也是用面做的,和好以后,放在盆里特别的诱人,各种材料混合在一起,被热气一激,引得娃娃们直围着案板打转转。酥皮点心费油费面,每家做得不会太多,有个三五炉就行,剩下的就该做糖壳子了。做糖壳子必须有点心模子,将包好馅子的面团放进模子里,用手把周围的缝隙抚平,保证模子上的花纹可以完全地印在面团上。然后找块软的东西比如毛巾啥的,往上面一磕,成型的糖壳子就掉了下来。”
年味,在张巍的笔下活色生香,盐池馍馍也成为一种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