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到,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要将“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定位。然而,不少高校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更侧重运动技能目标,有的虽能兼顾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但对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普遍关注不够。教学管理者作为课程目标的开发者、执行者和负责人,他们的课程目标观对课程目标的监测和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通过探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的课程目标观,制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监测框架及达成策略,对推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发展和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监测框架
其一,内涵认知。内涵认知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的体现,包括“运动行为”“身心健康”和“体育品德”。内涵认知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起着引领作用,它通过“运动行为”“身心健康”“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编制依据和评价标准导向。其二,编制依据。编制依据是根据体育课程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包括“政策文件”和“社会需求”,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起着规范作用。在内涵认知的引导下,它通过“政策文件”和“社会需求”有力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完善,并为课程评价标准提供有效依据,是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三,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体育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尺度,包括“学生成果评价”和“教师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发挥着激励作用,它通过“学生成果评价”和“教师能力考核”形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评价标准,集中体现了内涵认知的三个方面,并为编制依据进行全面的有效反馈,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直接参考,是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主要保障。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策略
其一,以课程目标内涵认知为基础,转变课程态度。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学校领导、体育教师、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态度是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因此,首先要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的学校领导运行机制。通过推动体育课程管理向体育课程领导转型,不断地培养、提升学校领导的体育课程领导力,强化其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重视,为学生运动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其次,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校定期的教研活动,建立规范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规范教学管理,明确教学要求,不断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激发高校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内生驱动力。通过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体育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重要性的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多样的体育动机。
其二,以课程目标编制依据为重点,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高校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实现体育教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类文件,按照政策文件对体育课程实施作出明确规定和执行要求。同时加强对体育课程政策执行效果的监督力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完善、事后提升,确保高校体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全面考虑社会需求。打破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抛弃体育教育的阶段性意识,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高校体育课程之中,确保体育教学紧跟新时代发展步调。同时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开发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融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设计。
其三,以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为核心,重视师生培养。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培养,形成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体育品德协同培养模式。高校可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事迹等优质课程资源采用线上方式提供给学生,通过与线下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体育游戏等活动,并将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范畴中,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培养,完善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机制。高校可按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规划、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到专业化教育培训中,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体育教研平台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竞赛,不断提升体育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为推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体育教育教学部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核心素养驱动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监测框架研究”〈批准号:21YJC89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