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发挥着基础性、主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银川市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虽然拥有不少实力不俗的高端制造业企业,但制造业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以数字化变革引领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框架,但不应对企业采取一刀切的方案,而是将具体操作权交给企业自身。首先,要完善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等方面倾斜,加快智能业态的发展,从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动力。其次,要进一步宣传和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企业,并推动其他企业学习借鉴。三是要增加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对积极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等方面的补贴,减轻其数字化改造的成本。四是做好宣传工作。促进行业对接交流,组织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园区行、解读会、对接会等各类行业交流活动,广泛宣传行业经验做法,持续提升企业转型意识,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化企业,着力培育云计算和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服务、区块链应用等制造业应用成套解决方案。开展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基础性改造,完成面向工业互联网的IPv6网络升级改造。支持软件开源社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创新产品。加快企业内网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开展针对既有生产设备与系统的网络化二次开发,推动“接口开放、机器上网”,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终端连接数量。持续支持企业参照标杆网络开展企业网络建设和改造。推动5G由生产外围环节向内部环节拓展,推广已有典型场景,挖掘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建立全市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库。
重视研发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重视研发投入,加大支持力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核心技术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应该增加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尽可能为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的经验,让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来改进自身的技术。
打造标杆领航企业
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改造方案。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领域、行业应用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标杆,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围绕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业态互融,建设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示范工厂,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分级分类机制,从技术创新、产品能力、市场拓展等方面动态评估遴选资源池单位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迭代优化服务资源池目录,培育优质服务商。
强化平台作用发挥
提高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搭建新理念学习平台、新技术交流平台、新模式合作平台,大力宣传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确定目标,充分理解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提升的内涵。全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双跨平台和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平台,创建多样化、广泛覆盖的服务企业综合和特色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合作和共同参与。通过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全环保和经营管理等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全数据链的畅通,鼓励企业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高效协同,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
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上云培训,鼓励企业与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上云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关键工序向云平台迁移,推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基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及其产品的智改数转模式创新,形成具有借鉴意义、成熟易学和投入产出优的应用场景推广案例。严格落实国家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分类分级管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要求,开展工业信息安全检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数据保护等体制机制,鼓励重点企业实施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确保中小企业“安全上云”。
充分发挥工业软件和数字化转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作用
借助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需求,充分激发各协同单位、各职能系统及各组织层级的创新动力和责任意识,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支持建立开放流动、科学合理的无障碍人事聘评机制,突破既有人事体制机制,构建合理、高效、可流动的协同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平行推进的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机制,以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为重点,积极推动网上科研协同,建立协同中心辅助研究网上系统,实现智力、信息、设备等资源的充分共享,构建充满活力的矩阵网络式科研组织与协同创新模式。持续强化研教融合、产学研贯通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以“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产学研贯通协同”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高校为主体,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校、校企多元合作,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区的联合培养,优化、创新培养方案。推动建立便捷快速的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健全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强化技术成果与技术需求的对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桥梁瓶颈”问题。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工业互联网人才储备,打造具有银川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智库。 (执笔:杨娟 徐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