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安是我的中学老师。那时上初中,他是班主任,又代数学课,却让我们坚持写周记,他看了还要点评。依稀记得,我的一些小文章曾被杨治安老师在课堂上提及,也有一种自豪感,留在生命的记忆里,永远难忘。那时候杨治安老师还担任学校的团委书记,我们经常能在一些大会上听到他的讲话。直到我上了大学,才知道杨治安老师进入部队,著有《思想杂碎》《我的父亲母亲》《点亮心灯》等散文集,主编《酬勤》《跬步》《求索》《读点经典》等读本。他的散文作品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报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后来我在一家地方报社主持专刊副刊栏目,又陆陆续续收到、编发了杨治安老师发来的一些散文随笔类文章,大多是他军旅生涯中的抒怀与感受,也有着对故乡、亲情等细致入微的描述。
杨治安的散文,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他将军旅生活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融为一体,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在《延安寻梦》一文中,他表达着在延安参观学习中的思考:为什么在那光明与黑暗共存的年代里,一些从沦陷区来延安的青年,原本是西服革履,一踏上这充满光明与生机的土地,不长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觉地脱掉西装、皮靴,换上草鞋、粗布衣。到了延安也变得“以苦为荣”,每天“歌声不断”“笑语不停”呢?作者最后找到的答案是:党在群众中有崇高的威望。这种威望除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是广大党员不畏黑暗、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纪律严明的革命队伍,凝聚着人民群众。在《延安寻根》一文中,作者以在延安的见闻和感悟,对伟大的延安精神进行具体而深入的阐释,以实例和切身感受“回望那段似火的岁月,回望党和军队的精神家园,从中感悟崇高、汲取力量,让伟大精神永不褪色,让优良作风永续传承”。
在《贺兰山之魂》和《回望大武口》等文章中,作者对自己的军旅生活予以深情回望和动情书写,留下自己生命中的印记和感受。他写部队在贺兰山建山守山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在艰苦条件下,部队却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广大官兵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贺兰山就是我的家》。用歌声抒发自己以苦为荣、以山为家的豪情壮志,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融入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度思考。贺兰山卫士,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践了“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的钢铁誓言,为我们铸造了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这就是杨治安先生在文章中要表达的真正要义。作者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是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工作生活的近十年。他把大武口当作第二故乡,《回望大武口》渗透着作者的独特的思绪和情感观照。他深爱着大武口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对大武口的历史、文化等进行追述和描写,神游于人与自然之间,对大武口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高兴,并对大武口的未来寄予厚望。作者以层层推进的方式,书写大武口的“华丽转身”,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以此表达自己深沉的情感和思念之所寄,也使他的散文创作具有了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杨治安先生多年来敬畏文学,坚持创作,他作品中的陈述与表达显示出一个作家应有的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
杨治安先生的一些散文,凝聚着浓郁的家乡情结和人间亲情,由于生活的辗转流徙,他的乡愁情思更加强烈。《杏肉·家书·半瓶油》一文,追忆自己童年时父母晒杏干的情景,以及后来从军,父母亲在家书中经常提醒他必须保持原有的朴素节俭作风,“那散发着泥土馨香和旱烟味道的文字,普通又实在的口语白话,盈满了父母的爱和期望”。这些都使作者从真实的人间亲情中感悟人生,积聚了继续前进的动力。真实、自然、细致、生动的描述中,显示出先生自然真挚的情感表达。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文,写父母亲去世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精神打击,“为排解与日俱增、如影随形的孤独之感、思念之苦,我开始整理编辑《我的父亲母亲》。这期间,我找出了父亲曾写给我和我的孩子众多家信中的八封”。这些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溢满父亲的安慰、提醒和关爱之情,令人感动不已。作者通过这一份份家书,从细微处表达对人间亲情的珍视,展现心中的家国情怀。
杨治安先生的散文语言自然、朴实、鲜活,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唤醒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他的散文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充满对自然万物和生命存在的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祝愿杨治安先生风华依旧,写出更多精彩的篇章!
作者简介:杨建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闪电中的花园》《致黄河》,散文集《时光书》,散文诗集《塞上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