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患有孤独症的儿子治病,马志莉自学成为一名专职康复教育老师。
“来,跟着我一起读”“真棒”“我们再来读一遍”……4月1日,记者走进银川市爱心园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时,马志莉正在为一名孤独症儿童上个训课。
曾几何时,马志莉也只是众多陪伴孩子做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家长之一。
儿子出生时,满是憧憬的马志莉给孩子起小名叫“一一”。孩子两岁时,马志莉发现儿子和同龄孩子不同:他不说话,听不懂别人的问话,也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虽然家里的老人以“贵人语迟”“男孩说话晚”等理由安慰小两口,马志莉夫妇还是带着孩子奔走于全国的各大医院。最终,被北京的医生诊断为轻度的孤独症和多动症。
从此,马志莉开始带着儿子在银川市爱心园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开始了康复训练。
这一训练就是7年。
在这里,马志莉白天陪伴儿子做训练,配合康复老师学习康复方法,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夜晚则在孩子睡着后,跟着线上课程自学。
“这些年,我看到了太多的孩子及家庭深受孤独症之苦,为儿子也为众多的孤独症患儿及家庭,我便萌生了做一名康复老师的愿望。”马志莉说,在一次隔着门听到一一通过康复老师的指导,终于认识并说出了“苹果”两个字时,她更坚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决心,“我觉得不管挣钱多少,能帮助孤独症孩子融入学校、社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让我觉得我这辈子是值得的。”
在马志莉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张照片记录着她这一路的努力——照片里,马志莉的学习笔记本摞起来有50多厘米高。
在康复老师和马志莉的共同努力下,一一的情况越来越好,从脱离辅助、独立参与部分课程到完全进入幼儿园,如今已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了。这给了马志莉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她先后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孤独症康复教育上岗证等证书,并到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学习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成长为银川市爱心园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的一名骨干教师,承担孩子们的个训及认知、语言、模仿等课程。“我因为有一个孤独症孩子,从而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马志莉说。
由于自己就是孤独症孩子的妈妈,马志莉在教学中给予孤独症孩子和家长极大的同理心。“孤独症孩子的个体发展差异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从而因材施教地挖掘潜能,引导他们逐渐回归社会生活。”马志莉认为,爱心、耐心、恒心是从事这份工作必备的品质,孩子们一点点的改变,就是康复老师坚持下去的理由。
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马志莉希望每一位孤独症家长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与社会各界共同为孤独症孩子营造一个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作为康复老师,马志莉呼吁更多人能够为“爱的输出者”予以理解和支持,一起做“星星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