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使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思政教育中,能够为学生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实践指导和价值引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高校的教学质量。但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理论内容应用生硬、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刻板、单一等现实问题。因此,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确教学内容的关联性,灵活运用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是思政教育的内在灵魂,二者之间的紧密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明确相关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其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讲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时,应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外部逻辑框架,避免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出现逻辑混乱问题,同时,也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填充内部逻辑内容,由大化小,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整体性。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将其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激发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讲解内容时,应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热点进行解释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组建思政教师专业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者,是思政教育的引导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也需要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为思政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活动,引导思政教师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科学掌握。另一方面,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把握二者联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引导。此外,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也应积极邀请专家学者,鼓励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系统化的线上教学培训,加深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组建一支能力强、情怀深、视野广、自律严的思政教师队伍。同时,应定期开展研讨会,组织思政教师共同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反思教学过程、借鉴教学经验,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意见。
立足高校教育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依托。因此,要在充分掌握学生基本需求和现有思政教育内容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一,高校应立足当下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并主动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内容与途径,在学生了解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解答疑难问题、拓展相关学习内容。其二,可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思政教育线上专栏,以视频、图文、音频的形式呈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著作,并通过问题竞答、定时测评等方式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效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广泛参与、自觉思考,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重视思政教育评价反馈,提高理论应用成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成效需要科学的评价反馈作为支撑,以便在反馈信息中掌握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态。因此,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落实情况时,不仅要将阶段性的思政课成绩作为重要分析依据,也要关注学生在日常思政课的学习及生活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探讨与运用,有效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好的评价指标是评价结果科学性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借鉴学习其他同类学校的评价指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鼓励师生通过问卷、意见窗口、信息收集信箱等途径,积极表达对已有评价指标的看法及改进建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目标、融入内容、结合方法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以更好提升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质效。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