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在生产和制造中追求精益求精的观念态度和专注品质,以及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技术执着创新的职业精神。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快车道。作为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思政视域下,探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组建专门教师队伍,践行工匠精神。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的教学水平、言谈举止等均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精神塑造。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一支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崇高职业志向与道德追求的高职教师队伍。其一,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并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和语言表达,合理地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日常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其二,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加强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帮助教师拓宽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增强人文素养,为更好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奠定基础。其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体验、感悟工匠精神提供机会。
发挥思政教育作用,融合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思政教育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两者的互促互进、同向同行。其一,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在明确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以更好地从理念层面加强教育,厚植学生的工匠思维观。其二,要发挥实践育人价值,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模拟等活动,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三,要优化思政教学体系,创设“职业基本素养”“职业技能培养”等相关工匠精神培育系列特色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毕业跟踪回访等全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不断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与内化。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院校中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可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更好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积极宣传榜样在实践中的先进事迹,以亲身经历引导院校学生感知工匠精神,用匠人事迹引导学生实现匠心传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文化活动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尊重技能、崇尚技能氛围,利用实践这个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知和塑造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重点有经费课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当代价值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路径研究”〈2021-GX-036〉;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档案管理与信息处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200303024Y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