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是指通过风格化符号对主流文化进行挑战或补充的附属性文化,具有创造性、风格化、边缘性等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亚文化产生、扩散、传播的重要场域,以网络游戏、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表现形式出现而深受学生喜爱。新时代背景下,网络亚文化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一方面,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冲击主流文化,使个人价值与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突,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
网络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转型,促进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具体而言,其一,网络亚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素材。高校思政教材由专业教师统一编写,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作为网络亚文化的生力军,借助网络空间传递了开放的思想,通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实现了话语建构,创造出了“凡尔赛”“内卷”等网络热词。此外,大学生通过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建构起趣缘链接的网络社群,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化情感。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宣传主流思想,通过举办实践活动潜移默化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其二,完善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载体。大学生通过网络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平等对话,在虚拟空间中通过扮演某种角色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实现了自我认同。思政教育也借助网络教学手段,采用视频、图文等灵活表现形式呈现了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正确认知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同时,网络亚文化具有对抗主流价值观念的属性,在文化发展中不断产生矛盾与冲突,侵蚀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环境。其一,网络亚文化弱化了思政教育者的主导性。传统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教育过程基于教育工作的需求而建立,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对象被动接受知识。而网络亚文化重构了传统思政教育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教育对象也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拥有的信息优势被削弱,传统思政教育的模式被打破,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其二,网络亚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动选择。网络创造了跨越时间和空间区隔的虚拟社会,多元社会思潮在互联网上涌动,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意识形态与学生原有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产生冲突,导致部分大学生思考能力下降和道德意识弱化,加大了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的育人难度。
积极应对挑战的对策
创新思政教育理念,适应网络亚文化发展。在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以大学生思政教育为核心,处理好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发挥亚文化的技术和网络优势,实现网络亚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此外,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需求放在首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也要重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教育亲和力。高校思政教育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纽带,是推动网络亚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网络亚文化可能会使学生价值观扭曲,因此思政教育应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助力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思政教育也应汲取网络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采用亚文化的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应借助新媒体技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调整思政话语的表达方式,进而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网络文化适应力,加强媒介素养。学生在面对消极思潮时,应提高文化辨别力,主动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教师在授课时,应建立线上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督促学生学习网络亚文化和网络媒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从客观视角看待网络文化,保持对网络信息的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全科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