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刮碎石跑,黄尘风中飘。风刮沙子飞,青草无处找……”
1960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镇还不是人们熟悉的“煤城”,这里的矿区建设方兴未艾,土地荒凉,春秋两季常有狂风。初到此地工作的江苏支宁建筑工人孟召芝便与工友们一起编出了这首“打油诗”。
如今,为宁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石炭井矿区已经“功成身退”,成为人们旅行打卡的一处工业遗迹,来宁60年的孟召芝也与老伴度过了钻石婚。再回忆起这首沧桑的诗,他不禁慨叹:“我们这批支宁人,亲眼所见、亲手所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变迁。”
1958年,17岁的孟召芝是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煤矿的一名建筑工人。恰逢“支援大西北”号角吹响全国时,孟召芝决定响应号召,于同年12月坐上了前往宁夏的列车。过西安、经兰州,历经3天的行程,孟召芝到达石嘴山驻地,从此长风万里,与宁夏结下了一生缘分。
“我到宁夏时,正赶上隆冬季节,夜里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睡觉时常常被冻醒。白天干活,不能闲下来,一旦站着不动,就觉得身上寒气逼人。”孟召芝回忆,宁夏的气候条件让来自南方的他难以适应,但却从没想过回去。那时,各个工地的建设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从石嘴山矿区的铁路路基,到石炭井的矿区工程,孟召芝与工友忙碌不已,挥锹挖土、搬运石方……热情的工作氛围,让他渐渐忘却了各种不适。
适应了宁夏生活的孟召芝,彻底投入建筑事业中。1960年,他参与的石炭井二矿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大家凝心聚力,仅用了半年时间,3项主体工程便顺利完成。1966年,孟召芝所在单位承接了建设石嘴山市大武口一、二、三厂和煤机厂的任务,工人们埋头苦干了3年,各厂的主体厂房建好,正式投入生产。
1975年,孟召芝的出色工作使他升任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木工排排长。10年间,他带领团队高效完成了石嘴山市西北煤机一厂的扩建工程。尤其是在石嘴山第三煤矿的建设施工中,创造了一年内建好12栋家属楼支模的佳绩。“那时不论干什么工作,都不怕累不怕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那段挥洒汗水的奋斗时光,被孟召芝称为“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问及原因,孟召芝颇有感触地说:“是因为我和工友们的工作成果都变成钢筋水泥,伫立在这片土地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随着宁夏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孟召芝所在的建筑单位由煤炭建设转向民用建设。1985年,他担任施工工长,负责石嘴山市青山宾馆的建设工作,后来又参与了宁夏煤炭总医院的建设。一栋栋民生项目工程拔地而起,石嘴山市的城市风貌在无数建筑工人的劳作下日新月异,逐渐变成如今的模样。
如今,孟召芝住在石嘴山大武口区文隆苑小区的楼房里,初到宁夏时低矮拥挤的平房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他说,自己很庆幸来到宁夏,“看着这些年城市的变化,我感到生命没有虚度,石嘴山就是我的家,我的青春和热情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