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数字化,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建设,可联合构建数字化场景教学模式,以有效发挥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思政引领力,切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数字化场景教学赋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应然之意
时代趋向:社会和技术进步引起思政课建设新变化。一是时代发展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数字思政课”行之有效的必要保障,也带来了革新的新要求。例如,思政课教育资源和内容需更加丰富和易用、教育风格更加精细和个性、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和创新、育人场域能够突破时空界限而具有开放性等。二是时代发展引起思政课形式和载体的变化。新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话题的自主设置性、时空的无界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行为,思政课传统的知识“输出”和学生被动的“输入”,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数字时代如何衔接传统思政课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由传统的经验型教育向智慧与科学型教育转变,以增强思政育人效果,成为思政课建设需要思考的课题。
关系归因:数字化场景教学与思政课建设内在契合。数字化场景教学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造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这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去中心化”、思政课参与主体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目标相契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技术介入和支持,使得数字化场景教学成为可能,数字化场景教学也深刻影响着传统思政课教育观念。通过数字化场景,思政课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数字化场景教学赋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展望图景
数字化场景教学拓展思政课的育人场域。数字化场景教学能够营造多重情感体验环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交互、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多维学习空间,使远距离的师生或位置分散的学生共同处于一个虚拟空间中,不必同时联机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推动思政课育人场域不断拓展。
数字化场景教学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准度。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各种全息化、沉浸式的虚拟育人场景,将思政课特定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视化的场景化应用,使学生能够沉浸式地在各种历史、现实等场景中了解事件背景和发展过程,弱化传统思政课教学中鲜明的主客体身份,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延伸学生感知,缩短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实际距离,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等能力。
数字化场景教学提高思政课的育人精度。数字化场景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问题存在的场景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数字化场景教学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帮助其在各种数字化场景中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也可带来丰富的思政课教育资源,使其能够在海量内容供给中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数字化场景教学赋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言传身教统一:提升数字化场景素养。应结合教师对技能的诉求和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场景技能培训活动,为教师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路径。教师自身也要不断优化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场景设计能力,将所掌握的教学手段与数字技术结合,充分掌握教育规律以及学生兴趣点,以叠加、复制、连接的方式构建典型数字场景,将需求、角色、情感等赋予场景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基础支撑协同:完善数字化场景保障。完善数字化场景基础设施既是数字化场景建设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思政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现实路径。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信息化长效机制,支持数字化场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加强数字化场景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教学课程相关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立足多层次的教育和教学需要,构建具备智能感知和多重服务的智能教学、人机交互、网络研判等场景教学支撑平台。
理论与实践结合:虚拟与现实合力供给。思政教育的现实性是数字化场景教学的基础,数字化场景的虚拟性又是思政教育现实性在物理空间上的延伸与发展,统一于思政教育的实践中,两者相互借鉴补充。思政课教师在讲好“思政小课堂”的同时,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要重视在数字化场景中建构日常生活场景,把思政课复杂的原理体现在生活场景中,同时结合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行走的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2023年度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ZZUJGXM152〉,2024年度郑州大学党风廉政专题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DFLZY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