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也是当前我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宁夏各项工作中的主线作用。宁夏各学校要着力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这对于推动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助力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观正确与否事关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有害言论,以视角创新为由,扭曲我国历史发展事实,模糊我们的历史认知和共同历史记忆,以此来挑起民族对立。而这些错误思潮借助于飞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加速传播。这对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思想尚不成熟稳定的当代青少年而言,极易受到种种错误思潮的欺骗与迷惑,消解自身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急需通过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让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识破各类错误思潮和言论妄图割裂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破坏民族关系的目的,自觉在思想上建立起抵御分裂的坚固城墙。
加强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宁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一直以来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示范者。自治区成立六十余载,宁夏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不断促进各民族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让“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内心深处,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秉持的价值理念,涌现出王兰花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时代楷模,也让宁夏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但要看到,在当前“两个大局”的国内外形势下,宁夏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一些西方大国为了达到其阻滞中国崛起的险恶目的,频繁打“民族牌”,对我国涉民族议题进行“污名化”操弄,利用民族问题攻击和打压中国。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经济体量较小的少数民族地区,宁夏近些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纵向看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横向上看与较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发展落差的存在,如果再叠加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渗透与干扰,将对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而加强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对于当前推动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四个共同”重要论述作为基本教授内容,引领受教育者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中,从日常可知可感的民族交往当中,感受宁夏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一起奋斗的光辉历程,领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民族共同体情感。通过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使青少年将历史与现实一以贯之,坚定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决心,推动宁夏民族团结事业不断深入发展。这不仅是宁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高度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重要之举。
加强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使然。当今中国正行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广大青少年正在成长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未来更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能否培养出勇于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真正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所有学校和教育者都应重视和完成的重要任务。作为民族地区的宁夏,我们培养合格人才不仅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培养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理念、有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以及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信的时代新人,这是民族复兴伟业赋予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特殊使命和职责要求。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也应当成为当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蕴含在中华民族历史认知中的历史情感需要由教育来激发,受教育者内心的历史文化自觉也需要教育来唤醒。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自信,帮助广大青少年构建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知与清晰的历史思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建立起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并将这种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其自觉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也被确立为全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因此,大力加强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夯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无疑将成为助力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之举。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平台项目<2022PT-S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