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美育作为一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情感、气质和胸襟,在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借助美育推动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在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激发情感认同是关键所在。美育能释放学生情感,化解认知阻力,达到寓教于乐之效。将美育与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可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转化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形式,促进正确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学生情感认同,实现理性与感性高度融合。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理论阐释乏力、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而美育媒介丰富多样,高校可借此引导青年学生发现、感受和鉴赏美,将艺术创作融入教育,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观培育提供多元途径。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宏大的教育蓝图中,美育作用愈发凸显,其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青年学生审美素养,还能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青年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需求,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以美育推进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建立健全美育课程体系。一要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且层次分明的美育课程体系,可涵盖艺术、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以此全方位拓宽青年学生的审美视野。比如,开设中国传统艺术赏析课程,引领学生领略国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开设文学经典与价值观课程,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文学作品,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感受美的无处不在与多元价值。二要深化课程融合。积极推动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将美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探寻科学原理以及技术应用背后所隐藏的美学价值。比如,向学生展示建筑结构所呈现出的力学之美,展示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简洁性之美等。对于文科课程而言,教师要善于借助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素材,深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在历史课程中,展现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所展现出的道德美感与人格魅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创新美育教学方法。一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可涵盖绘画、音乐创作、戏剧表演等多个领域,让学生深度融入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亲身品味其中乐趣,进而实现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双重提升。二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和创造美,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三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美育课程,学生可以打破时空壁垒,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线下教学则侧重实践操作与交流互动,可直观地实现课程内容传递,打造高效的学习生态系统。将线上学习的便捷性、丰富性与线下学习的实践性、互动性相融合,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一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一方面,加大美育师资的引进力度,招聘具有丰富美育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参与美育教学培训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美育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而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美育师资队伍。二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组织美育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如专家讲座、技能实训等;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相互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激励教师开展美育教学研究,探索美育融入高校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三要构建教师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构建全面科学的美育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作为核心评价要素,并涵盖教育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度,着重考量价值观教育成效,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以及学生在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方面的实际表现,从而充分调动教师投身美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营造浓厚的校园美育氛围。一要优化校园环境建设,重视校园景观美学意蕴。在校园广场安置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雕塑,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感受价值观的熏陶,激发其内心深处对正确价值观的追求与坚守;于教学楼内巧妙布置各类艺术作品及名人名言,使学生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进而实现环境育人。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将美育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常态化、系列化的文化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