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作用汇聚精神力量、提供思想指引、赋予内在活力,达到明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目的,有利于增强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深挖优秀文化遗产资源,提升育人实效。一是注重优秀文化遗产资源的选取。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中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资源,以物抒情、以物说理、以物明志。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将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严格布局、有效把控,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化和同质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从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疑惑以及人生迷茫出发,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启发。三是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广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辩证思维、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
丰富教学场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空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教学空间的广泛构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各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诸如各地博物馆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一是充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要件,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着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在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发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延展学习场所和空间,进而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在感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厚植自身发展的信仰信念之基。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融入加强对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等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在参观、传承和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更加切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重数智化赋能,提升教学的数字化水平。当前,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数智化资源和技术,以新的形式和手段加以运用和发展,注重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师生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学习和使用,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立体以及全方位展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呈现。二是注重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根本举措,将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当代场域,也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更为丰富且深刻的理论素材。三是要积极主动适应数智化背景下广大学生的话语需求,提升数智化背景下的话语供给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带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叙事话语,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深刻内涵,寓典故于原理,阐释相关理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针对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奠定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文化根基。将使高校思政课程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引导学生在增强历史主动、牢记使命任务中,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蓬勃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经典关照现实’形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编号:2022JGB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