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如概念过于宽泛、课程特色不明显、教学目标模糊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意义、功能价值及其发展路径,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要明确教学实践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应当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育人目标三个层面进行构建。首先,要明确育人目标。育人目标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它不仅指引着高校思政课程的未来方向,也体现着教育作为国之大计的战略定位,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在不断强化青年理想信念的同时,为党和国家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其次,要强化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确保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要在确保教育内容连贯性的基础上,加强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层级递进。再次,要细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立足于课堂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规划,利用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个人品质修养。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要规范教学实践内容。当前,我国高校部分思政教学面临着同质化、形式化等问题,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构建。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实践教学作为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需要基于理论教学的内容架构,合理制定教学大纲,科学选择具体内容,深入探讨重点难点问题,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要实现不同学段思政教学的纵向贯通。要加强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明确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教学重点,保证当前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与发展水平,确保大学不同学段间的思政教学能够有序衔接、逐步推进,进而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养,持续强化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次,要实现不同学科思政教育的横向融通。高校要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等政策文件内容,遵循相应指导原则,明确未来思政教学内容重点和教育改革方向。在遵循思政教学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与理论教学形成协同互补,完善和构建系统教学内容。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要创新教学实践方法。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效率,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因此,要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的不同应用场景,将思政教育无缝嵌入各项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要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在强调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任务与方式的实际操作性,运用影视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创新教室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其次,要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充分运用校园内的各类场域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价值的引领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价值的践行者。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推动课堂任务的完成以及理论知识的教授。再次,要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以社会为场域,通过社会考察、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与现实高度关联的教学情境与平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有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日常实践之中。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要加强实践教学保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在各级党委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以及单位个人通力协作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各级党委、涵盖诸多职能部门多级联动领导体系。其次,要完善教学资源保障。整合地区红色资源与校方现有技术资源,打造教学资源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要在确保思政课总经费的前提下,明确实践教学经费比例,并将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纳入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要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将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考核评定标准,以激发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次,要完善教师队伍保障。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选拔机制,制定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计划,明确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充足的激励措施,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更好地落实落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