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网络工程的实施,我国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也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新时代背景下,高效的体育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够提升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信息化正成为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体育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体育教学、学生管理、体育科研等模块,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育质效,推动高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亟需改革。传统模式下,体育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示范教授体育技能,学生则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学生需求和情感体验,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需求。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体育教学需求。
二是信息化发展为体育教学带来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具有检索速度快、存储空间大、数据处理便捷等优势,能够实现体育课程信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提高选课、成绩登记、监考等流程的信息化处理水平,促进体育课程系统的优化与升级。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可通过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将静态内容动态化,使教学由浅入深,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体育教育信息化管理中,高校管理团队和体育教师需协同工作,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信息化管理体系。首先,高校应着手建立一个全面且系统的体育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为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提供连贯的信息支持。其次,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应随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网络热点,助力体育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应利用技术手段加强交互式教学,从心理和物理层面构建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通过语言互动、虚拟体验等形式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加强师生交流,转变评价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培训。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数字技术,组织和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体育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评价时,考核标准应趋向多元化,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表现、体育素养等各方面的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多维度、全方位、动态化评估学生的体育成绩,以提高教学评估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增强数字素养,提升教师能力。其一,体育教师应树立信息化体育教学的理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其二,体育教师应持续更新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从学习、反思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与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体育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借鉴并吸收其他教师在体育教学信息化中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教学实践。
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更加高效的管理,从技术和制度方面构建高校体育管理现代化体系,以引领高校体育新风尚,创新教学场景、丰富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本文系商丘市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24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