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育人力量

□ 韩雨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物质的力量,也需要文化的力量。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的革命事件、英雄人物均可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进而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基于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目标导向,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育人力量,将其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新时代人才。

融入课程,结合红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宏观视角出发,解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入阐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为深化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等,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红色文本阅读、红色故事宣讲等,引导学生在学习波澜壮阔革命史的过程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除了思政课程之外,高校还应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程中,通过将红色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学科的视角出发,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并通过学科的思辨力量来深化对这一意识的认同和实践。

营造氛围,结合红色资源创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不仅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也影响着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是要打造环境景观,做到以景传情。高校应利用视觉空间设计,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文化展示区、艺术雕塑、历史纪念场所等景观建筑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理解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历程,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要开展文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高校可常态化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主题演讲等红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革命遗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让学生在学、看、走的过程中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三是拓宽教育阵地,寓教于“网”。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上传至“学习强国”等线上教育平台,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网络阵地。

搭建平台,结合红色资源丰富教育载体。高校要善于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一方面,高校可与红色景区、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机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撰写红色文化主题报告或制作文化作品,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所作的贡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厦门大学“南强青马宁夏行”暑期实践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展开了以“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学生重走了红军小道,并参观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在重温红军长征精神中深入学习和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活动、红色历史教育进社区等志愿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实际中践行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应当深入挖掘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深刻感悟伟大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奏响大学生民族团结最强音。

(作者单位: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视域下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性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4Y2124〉)

--> 2025-03-28 □ 韩雨颖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53954.html 1 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育人力量 /enpproperty-->